
“月光光,照地塘,年卅晚,摘槟榔……”熟悉的粤语童谣旋律缓缓流淌,承载着几代粤港澳大湾区人的童年回响。作为记录岭南风土人情、节令风物的独特载体鼎泽配资,粤语童谣凝结着广东人的生活智慧与乡土情结,更折射出时代变迁的鲜活图景。11月1日上午,“中山讲堂”第369讲“我们都是湾区人”系列特邀一级作家曾应枫,带领现场听众循着童谣韵律,探寻藏在字句间的风土密码、历史脉络与文化根脉。
曾应枫深耕文化领域50余年,身兼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多重身份,同时担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。她创作出版小说、散文、儿童文学等各类作品约500万字,多次斩获省市文学奖项,代表作《广州故事》《省港人家》《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》深入人心;参与主编的《广州话熟语大观》荣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,2004年更当选“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”,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专业素养,成为解读广府文化的权威声音。
讲座中,曾应枫以翔实史料结合生动案例,系统梳理了粤语童谣的发展脉络。她指出,粤语童谣早在清代便在广府地区广泛流传,是劳动民众“劳者歌其事,饥者歌其食”的真实写照鼎泽配资,满含浓郁的乡土情怀。从鸦片战争时期“一声炮响,二律埋城”的《三元里抗英》时政童谣,到辛亥革命前后《时事画报》等媒体刊登的革命歌谣,再到抗战时期激昂的爱国吟唱,粤语童谣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,用质朴的语言记录着湾区社会的变迁轨迹。
“粤语童谣是岭南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,既藏着风物密码,也载着生活智慧。”曾应枫通过《月光光》《鸡公仔》《落雨大》等经典作品,深入解读其中的广府文化印记。《月光光》里的槟榔、子姜、蒲达等岭南风物,《排排坐》中“食粉果”的民俗场景,《卖懒歌》里除夕“卖懒”的传统习俗,无不鲜活展现着广府地区的节令气候、饮食文化与生活哲学。值得一提的是,粤语童谣普遍存在“一歌多版”的特点——《月光光》在广州各区域的流传版本多达35个,《鸡公仔》仅广州就有25个版本。这些差异源于地域特色、时代背景与传唱者的情感表达,充分彰显了民间文化旺盛的创造力。同时,童谣也是儿童启蒙的天然载体,凭借浅显生动的语言、明快动听的韵律,成为孩子们学语、数数、识物、认字的趣味桥梁。
时代流转中,粤语童谣并未褪色,反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近年来,广州大南路小学等学校鼓励学生创作《跳绳歌》《符号》等新童谣鼎泽配资,让传统韵律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别样火花;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、“粤语童谣,粤唱粤流行”比赛等赛事持续开展,为文化传承搭建平台。借助校园传唱、新媒体传播等多元形式,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粤语童谣,让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。
本场讲座内容充实、氛围轻松,听众在重温童年旋律的同时,深入领会了粤语童谣背后的文化价值,对广府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。据悉“中山讲堂”将持续推出“我们都是湾区人”系列活动,以多元视角解读湾区文化内核,凝聚文化认同,为共建人文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通讯员 左朗辰 唐雪利 苗苗
图片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 鼎泽配资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